“双高”元年,高职样板房如何打造
发布时间: 2020-01-16

    每年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年会都是高职界的年度重头戏,今年也不例外。11月22日至23日,来自全国520多所高职院校的1500余名代表齐聚山城重庆,参加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9年年会。今年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开局之年,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开启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纪元,“双高计划”、百万扩招、1+X证书制度试点、“三教”改革、技术技能积累、产教融合……成为与会院校长的热议话题。由于不久前刚刚公布了“双高计划”的建设名单,这批高职“样板房”如何打造,无疑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政府主导重要,学校主动同样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要有地位,就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投入。”“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肯定地表示。在他看来,“双高计划”对于高职院校意义十分重大。普通高校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一系列高强度的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此前只有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示范校(骨干校)项目。“示范校项目很好地拉动了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调动了高职院校改革建设的积极性,提升了办学水平,提高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正是之前示范校项目的成功建设,让黄达人感到,高职教育往哪个方向发展,需要国家以项目引领的方式予以明确。

    “遴选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建设,‘双高计划’更加强调建设而非身份。”作为项目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黄达人鼓励此次没有入选的高职学校,“只要办出特色,提高服务能力,就有可能在未来的遴选中入围。”他同时希望,地方能启动省域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从而提高建设的覆盖面。

    “我们说中国特色高职,哪个特色最突出?有人说是政府主导,但只一句话恐怕不够,政府主导重要,学校主动同样重要。”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林宇谈了自己的观点。他举了示范校建设的例子,200所示范校和骨干校这次有一部分没有进入“双高”建设名单,反倒有50多所非示范校和骨干校入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学校在学校发展问题上,没有政府投入就停滞不前。”林宇说。他和黄达人有着同样的希望,希望没有入选的学校继续努力,“目前的设计,一次规划三期,每一期结束的时候都可以推倒重来。”林宇说。

    从在平原上立旗杆,到在高原上树高峰

    谈到“双高”建设,绕不过去的是曾经的示范校建设经验。如果说示范校建设是高职改革发展的1.0版本,那么“双高”建设则可被认为是升级后的2.0版本。

    黄达人指出,“双高”建设中,学校一定要注意三件事:一是聚集有限资源,打造办学特色,“这次入选的学校中,行业类型的特色学校所占比例高,说明什么?说明做大特色有前途”。二是集中力量建成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平台建设是一个台阶,这一步一定要跨出去”。三是积极参与到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中,“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培训,把这个做好了,学校发展空间就有了”。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此次“双高计划”建设名单中的头部学校,位列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学院党委书记王振洪当年全程参与了国家示范校的建设,现在再来思考“双高”建设,他表示,“如果当年的示范校建设是在平原上立旗杆,那如今的‘双高’建设就是在高原上树高峰。”

    王振洪认为,“双高”建设要注重四个更加:一是更加突出标准制度,从点上突破走向系统改革。要在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层面建立起一套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标准,来引领高职改革发展。二是更加强化融合发展,从专业建设走向集群提升。要在专业群的组建机制、协同机制上取得突破,通过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群与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三是更加依托实体平台,从面上合作走向同频共振。要聚焦产教融合这条主线,从单一的基地向整合的平台提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四是更加聚力品牌优势,在一片平原中形成高峰。“双高”建设就是要学校把自己的个性建出来,把区域产业特色转化为学校发展特色,打造一所学校不可替代的发展高峰,形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重构专业体系,建设高水平专业群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贵州交通用大量的桥梁、隧道在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搭建了高速平原。高填深挖的路基,大跨高墩的桥梁,孕育了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鲜明的路桥专业。但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发展,贵州的基本道路建设已接近尾声,学校也不得不思考路桥专业的转型。打造新时代的智慧交通,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业全面融合,为学校路桥专业群的高水平建设带来了机遇。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学校深入思考如何将跨界融合的理念融入专业群的建设。”学校党委书记张静与大家分享了建设经验。据她介绍,学校找准了服务产业链的切入点——将人工智能和现代信息技术全程嵌入山区大跨高墩桥的建造管理养护产业链中,为此学校重组知识技能体系,以路桥专业为龙头,以养护专业为骨干,集合地隧、检测两个特色专业,跨界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组成路桥数字智能化建造特色专业群。

    学校按照工程课程相同、课程体系相通、共享基础平台、共享教学资源的原则,创新专业群的分阶分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研制了先进的培训标准,形成了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18个前沿技术标准和一套高质量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开发建设了贵州交通百大工程教学资源库。学校与贵州勘测股份上市公司深度合作,共建安全教育与研究基地,将基地打造成既展示行业试新技术,又能面向社区科普,既是两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又是重点实验室的综试基地。学校还与贵州桥梁集团共建山区大跨高墩桥梁建造技术研究院,打造成贵州交通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出组织的价值。”走访和考察过众多高职学校的黄达人提醒高职校领导,作为组织的决策层要在专业群的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做好重点建设专业群的布局。同时,学校领导还要设计好组织的架构,在布局重点建设专业群之后,组织机构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二级学院的设置跟专业群密切相关,是专业群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黄达人说。另外他还提醒,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因为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综合改革,需要全校各职能部门的支持”。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26日09版

 
版权所有Copyright英亚平台(中国)集团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